林占熺:把论文写在农民饭碗里,把初心镌刻在祖国大地上
【案例详情】
他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1986年成功实现“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发明菌草技术,带领党员技术骨干在宁夏、新疆、陕西、青海、内蒙古和西藏等地推广菌草技术,建设示范推广基地,推动菌草产业成为当地新兴产业,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从1997年开始,组建闽宁菌草扶贫工作队,开始了20多年对口帮扶宁夏的扶贫之路,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使一大批农牧民脱贫致富走上小康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承担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莱索托、卢旺达、斐济、中非等国菌草项目,将菌草技术和国内扶贫经验推广到106个国家,培训国际学员12000余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南非、卢旺达等16个国家建立菌草技术示范中心。
【适用话题】
技术攻关;为民服务;国内外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农村发展;勇挑重担;中国智慧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案例详情】
现任敦煌研究院院长,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扎根戈壁沙漠几十年,潜心于敦煌石窟的考古研究,被誉为“敦煌的女儿”。她与丈夫的分居生活长达19年,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守护敦煌莫高窟。樊锦诗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改革开放以来,坚持改革创新,带领团队致力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积极开展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构建“数字敦煌”,开创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有效地缓解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文物和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做出突出贡献。
【适用话题】
文化传承与保护;实干、专注、创新;坚守、奉献;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
牛犇:用心赋予角色生命
【案例详情】
2023年,年近九旬的牛犇参与演出的四部影视作品与观众见面。70多年来,他精心刻画了200多个经典银幕形象,即便是很小的角色,他都会全力以赴。为了演好角色,他常常潜心在生活中学习各种技能,他从不给别人添麻烦,没有助理,不用替身,受伤后打上麻药也要完成角色,“我不用人扶,哪跌倒哪爬起来。”在作品中,他经历了新中国的建立,见证了新时代的开启。牛犇劝告年轻人,爱电影的鲜花和掌声,也要为电影付出。
【适用话题】
艺术创作;文化精品;文艺创作;坚守、专注;终身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