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常识】
1.“看不见的手”由亚当·斯密提出,指市场对经济的自发调控。
2.“看得见的手”由凯恩斯提出,指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3.失业是指达到就业年龄、有劳动能力、愿意就业而没有工作的劳动者。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者寻找最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因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兴衰导致劳动力个人技能与岗位不匹配导致的失业。
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季节变化而产生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指因经济衰退、社会总需求不足而出现的失业。
4.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
5.市场机制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
6.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7.搭便车效应是指个人支付本钱取得的收益被集体中的其他成员免费分享的现象。由于个人支付全部本钱而只享受较少的收益份额,因此集体中的理性个人没有动力去提供公共物品。
8.长尾理论是指只要产品的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
9.隧道效应是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初期阶段,收入差距会快速拉大,但整个社会可能对此持相当宽容的态度,因为大部分人预期在不久的将来自身也能从经济发展中获益。
10.棘轮效应也叫制轮作用,其指人一旦形成某种消费习惯就具有不可逆性,而且很容易向上调整。
11.挤出效应是政府为了平衡财政预算赤字,采取发行政府债券的方式,向私人借贷资金市场筹措资金,从而导致市场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和支出因而相应地下降。
12.边际效应就是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37.“口红效应”是指因经济萧条而导致口红热卖的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
38.土豆效应又称作“土豆悖论”,当收入降低时,消费者会舍弃高端奢侈品而转向中低端产品,并导致对后者的需求上升,进而推高价格。
